《哲学笔记:学尚书·礼记》

《尚书·商书》二十九章西伯戡黎

更新时间:2024-12-19阅读量:236

  原文

  西伯既戡黎①,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②我殷命。格人元龟 ③,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④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⑤。不虞天性⑥,不迪率典⑦。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易不降威?’大命不挚⑧,今王其如台?”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⑨,乃⑩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⑪,不无戮⑫于尔邦!

  注释

  ①西伯:指周文王。勘:战胜。黎:殷王朝的属国,在今天山西长治境内。全篇记述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殷朝贤臣祖伊为殷朝安危担忧,向殷纣王进谏,规劝他改弦更张,但遭到了纣王的拒绝。

  ②讫:止。

  ③格人:能知天地吉凶的人。元龟:大龟,用于占卜的工具(周时划分卜和筮两种。卜,是以龟壳为工具,称为龟卜。筮,以蓍草为工具筮占)。

  ④相:帮助,辅佐。

  ⑤康食:安居饮食。

  ⑥虞:度,猜测。天性:指上天的性情。

  ⑦迪:由,遵循。率典:常法。率,法。典,常。

  ⑧大命:指天命。不挚:不再。

  ⑨参:到。上:指上天。

  ⑩乃:难道。

  ⑪指乃功:这句话是说从他做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指,通“视”。乃,他。功,事、政事。

  ⑫戮:杀,消灭。尔邦:指周国。

  马瑞光曰

  祖伊作为贤臣,已经尽力了,但其实并没有多大作用。一个国家命系一人,国君明则国明,国君昏则国昏,如此贤臣起的作用也就有限。就纣王来讲,曾经也是文治武功,但后面自负了,骄奢淫逸。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人是会变化的,明君未必一直明,昏君未必一直昏,这才是本质。

  祖伊进谏道:“非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并非成汤先王不保佑我们,而是因为你沉迷于酒乐之中,自绝于先王,所以天弃我商朝,“不有康食”,不让我们安宁,社会动乱也是天意。

  “不虞天性,不迪率典”,讲的是纣王不了解上天的脾气是无常的,因为王不遵守法典,如此国家灭亡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有德天会佑之,无德天必谴之,但纣王还是比较骄傲的:“我生不有命在天?”我命由我不由天,老百姓能把我如何?这确实是很多君王的真实想法,认为百姓虽众,乌合众者尔,再加上有国家机器,也就没了敬畏百姓之心。昏君一般都这样想,但不是不报,时机未到,如此的国君,国家最后无一幸免,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乃能责命于天”,祖伊认为也不能责备上天,是因为纣王干了太多错事,才遭此报应。这里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人在做,天在看”的思想,天意其实来自民意。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