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祝嘏①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②。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③。盏、斝④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⑤、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协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⑥。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⑦。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⑧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注释
①嘏(gǔ):古时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向主人致以祝福。
②假:大。
③幽国:典礼不明的国家。
④盏、斝(jiǎ):君主所用的酒器。
⑤冕、弁(biàn):皆为古代男子冠名,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
⑥乱国:纲纪混乱的国家。
⑦期不使:一年之内,不因为公事而使用。
⑧采:古代卿大夫受封而得的土地。
马瑞光曰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祭祀中的礼词不能变更,因为这是大礼,是不可更改的。天意不可违,上天的意思是永远正确的,这也就带来了祭祀的严谨,因为祭祀就是一种与上天的沟通。
接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与准则,一些重要的器具不能随便摆放,以显示正式与威严,如果弄错了甚至会被称为乱国行为,即纲纪败坏。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能为国君效力之人,才能称之为臣,为大夫效力的只能称之为仆人,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社会阶层用礼来进行了规范。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天子有田地安置子孙,诸侯、大夫也一样,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世袭制。如此,王侯将相就有“种”了,当然这有一定的局限性。
“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天子到诸侯地界,必须入住祖庙,但要按照规定的礼节进入,否则就是天子破坏法纪。礼制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要遵守,包括天子在内,从这个角度来讲,礼又有一定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