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学尚书·礼记》

《尚书·礼记》学记(十三)

更新时间:2025-03-17阅读量:104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庸:功劳。

  马瑞光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但效果加倍,学生还把成绩归功于老师,教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但效果一般,学生还会埋怨老师教得有问题。这里讨论了善于学习与不善于学习的人的学习,对于这种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应该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老师的角度应该精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当一个人开始反省自己的时候,就是开始进步的时候,因为学习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否定自己过去的一些认知与行为。所谓学习就是反省自己,反求诸己,如此自然会提升自己。总而言之,学习等于反省。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于提问的人,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再突破难砍的节疤,随着时间推移,木材就分解开了,也就是问题迎刃而解了。“不善问者反此”,不善于提问的人与善于提问的人相反,结果自然大相径庭。要向善问者那样引导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掌握大道。

  接下来又分析该如何回答问题,问到核心,答得恰到好处,这也是一些当老师的经验了。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撞钟,用力小钟声也小,用力大钟声也大,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能从容不迫地回答问题,学生就渐渐没有问题了。

  实际上,老师最大的价值不在讲,而在问,问得恰当,激发学生思考,这才是最佳的育人方式,其次是恰当的回答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弄清楚,才是教育的本质,而非老师讲了一大堆,学生听了都不懂。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