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学尚书·礼记》

《尚书·礼记》祭法(一)

更新时间:2025-03-21阅读量:51

  原文

  燔柴①于泰坛,祭天也。瘗②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③,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丘谷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注释

  ①燔(tán)柴:古代祭祀仪式之一,将玉帛等物放在柴火上焚烧。

  ②瘗(yì):掩埋。

  ③雩(yú)宗:古代祭坛的名字。

  马瑞光曰

  本篇开始讲从虞氏到周朝的祭祀制度与标准,人死为大,一直以来就是一种重要观点。这里并没有对来生的大量描述,更多的还是讲人在世的礼仪。

  开篇讲的是如何祭天、祭地、祭寒暑、祭太阳、祭月亮、祭星辰、祭水旱之神,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祭祀,有点儿要与天地万物合一的逻辑,讲究和谐共处,与邻为善,这更像是生存与生活的实用秘诀,并在寻找灵魂的安放之处。这是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可惜的是,一直在路上,是需要终生探求的。争论在所难免,并且还会持续下去,但是各个阶段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已逐步渗入我们的血液当中,形成了民族文化。

  “有天下者祭百神”,显然这是天子才能干的事。“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祭祀那些神祇,失去分封的领地就不能祭祀了。可见领地如此重要,农业文明影响深远,如今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