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学尚书·礼记》

《尚书·礼记》祭义(一)

更新时间:2025-03-22阅读量:63

  原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①,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②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注释

  ①禘(dì):四季祭祀的礼仪之一。

  ②怵惕(chù tì):恐惧、警惕的意思。

  马瑞光曰

  这一段开始介绍祭祀的意义,其实也就是礼乐之道,下可修养身性,上可治理国家。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祭祀次数多或少都不是太好,次数多了人会烦,就会流于形式,不会真正发自内心,次数少了就容易忘记,可能会忘记祖先。这种论断很有实践意义。

  “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所以君子应顺天道,春天举行春祭,开心迎接亲人的神灵到来,秋天举行秋祭,用悲伤的心情送走亲人的神灵,所以叫“乐以迎来,哀以送往”。这也就是为什么“禘有乐而尝无乐”,也就是春祭会有舞乐,但是秋祭不会有舞乐的原因。一年两次主要的祭祀是必须的,既有对亲人的神灵迎来,又有对亲人的神灵送往,祭祀祖先、亲人才是核心。

  祭祀先人,尊敬长者,对社会关系确定、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产生什么结果,实际上不是大家关注的,大家需要的是一种秩序,有事可做,有据可依,这是老百姓最简单的逻辑。制定规则的人的发心是相当重要的,当然目的也是关键。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