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式快餐连锁品牌纷纷拥抱资本市场,继海底捞、九毛九等企业成功上市后。据IPO早知道消息,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2025年4月15日正式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登陆港股主板。若成功上市,遇见小面将成为国内首家以重庆小面为核心品类的上市餐饮企业,进一步推动地方特色小吃的连锁化与资本化进程。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由曾任职于麦当劳的宋奇创立,主打重庆小面、酸辣粉、川式小吃等具有鲜明川渝特色的快餐品类。品牌以“高性价比+标准化运营”为核心策略,瞄准都市年轻消费群体,迅速在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等场景铺开门店。
成立至今,遇见小面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碧桂园创投、喜家德、百福控股等,资本加持下,品牌加速全国化布局。此次赴港IPO,募集资金预计将主要用于门店扩张、供应链升级及数字化体系建设,以巩固其在中式快餐市场的竞争优势。
01年营收破11亿,全国门店超380家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5日,遇见小面的餐厅网络包括中国内地22个城市的374家餐厅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6家餐厅。从城市等级分布来看,遇见小面在一线城市门店占比高达73.27%,新一线、二线分别占比7.59%、16.50%。此外,还有64家新餐厅在积极筹备中,未来三年计划新增至少440家门店。
呷哺呷哺是以"平价革命"起家的典型,其客单价长期维持在50-60元区间,在2010年代确实称得上高性价比。但2020年后的市场变局,让这个定位成了甜蜜的毒药:
从城市等级分布来看,遇见小面在一线城市门店占比高达73.27%,新一线、二线城市分别占比7.59%、16.50%。在整体业绩上,遇见小面过去三年均实现正向增长。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分别实现收入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597.3万元、4591.4万元、6070.0万元。
其中2024年,品牌营收突破1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展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从单店运营数据来看,遇见小面的翻台率、坪效(每平方米营业额)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成熟的单店模型支撑其快速复制扩张。此外,品牌还通过外卖+堂食双渠道运营,外卖占比约30%-40%,进一步提升了营收稳定性。
02标准化+供应链驱动
打造可复制的快餐连锁体系
遇见小面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标准化运营+供应链整合”,使其能够在保证口味一致性的同时,实现高效扩张。
产品标准化:中央厨房保障口味统一
核心产品(如重庆小面、酸辣粉)实现全流程标准化,酱料、浇头由中央工厂统一生产,门店仅需简单组装,降低对厨师依赖。
菜单结构“主食+小吃+饮品”组合,客单价控制在30-50元区间,符合大众快餐消费定位。
供应链体系:区域配送支撑全国扩张
遇见小面采用“工厂+配送中心(DC)+门店”的轻资产模式,核心逻辑是通过减少重资产投入实现快速扩张。
中央工厂:负责核心食材的标准化生产,如面条预制、酱料调配等,确保口味一致性。
区域配送中心(DC):承担食材仓储与分拣功能,采用“中心仓+前置仓”网络,覆盖门店3公里配送半径,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门店标准化:所有门店统一由总部提供半成品食材,后厨仅需简单加工,降低操作复杂度。
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优化成本结构,毛利率维持在60%左右(行业较高水平)。
数字化运营:提升效率与用户体验
自研系统:覆盖点餐、结算、库存管理,顾客小程序点餐占比近100%,支持全时段高效运营。
会员体系:累积数百万私域用户,会员月复购率达53%,通过数据分析推送个性化优惠(如高频用户送新品试吃)。
与碧桂园机器人企业探索智能化设备,提升后厨效率。
引入红海云HR系统,实现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支撑规模化扩张。
03加速拓店,抢占中式快餐市场
根据遇见小面的规划,其预计将于2025年至2027年分别在中国及海外开设约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以及170家至200家新餐厅,并逐步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同时,品牌将继续优化供应链,探索预制菜、零售包装食品等新增长点,以增强盈利能力。
不过,面对和府捞面、陈香贵、马子禄等区域品牌的竞争,遇见小面仍需在口味差异化、成本控制、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持续投入,以维持长期增长。
写在最后
遇见小面的港交所申请上市不仅是品牌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对其标准化运营能力和供应链体系的一次大考。未来,如何在快速扩张中保持单店盈利水平、优化供应链成本,并持续提升产品复购率,将成为其经营的核心挑战。
在竞争激烈的中式快餐市场,遇见小面若能凭借成熟的单店模型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实现规模化盈利,则有望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