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时间4月17日晚,中国现制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CHA(即“茶”的拼音),成为首个登陆美股市场的新式茶饮品牌。至此,霸王茶姬成为继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之后第五个上市的新茶饮品牌。
据悉,霸王茶姬此次IPO最终定价为28美元,发行1468万份美国存托股票(ADS),募资金额4.11亿美元,市值51.39亿美元。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德意志银行为此次发行的主承销商。
霸王茶姬首日以33.75美元/股开盘,比发行价28美元/股涨幅20.54%。截至美股收盘,报32.44美元/股,涨幅15.86%,市值60亿美元(折合人民约438亿元),CEO张俊杰持股比例为53.8%,身价超过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3亿元)。
成立于2017年的霸王茶姬,仅用8年时间便从云南昆明的一家小店,扩张至全球6440家门店,2024年GMV(商品交易总额)超295亿元,净利润约24.35亿元至25.15亿元。其创始人张俊杰——一位30岁的草根创业者,也由此站上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
01
从云南小店到全球资本
云南小店如何撬动60亿美元估值?
2017年,当张俊杰在昆明五一路推出首间30㎡茶铺时,或许已预见到这杯"原叶鲜奶茶"将掀起的行业浪潮。以"真茶原叶+新鲜牛乳"的差异化定位切入市场,霸王茶姬用"大单品战略"书写增长神话——现象级产品伯牙绝弦单年热销6亿杯,轻资产加盟模式撬动杠杆效应,推动品牌完成从区域网红到全球茶饮新势力的蜕变。
通过“大单品策略”(年销6亿杯的“伯牙绝弦”)和轻资产加盟模式,品牌实现爆发式增长:2023年GMV达108亿元,2024年飙升至295亿元,全球门店数突破6440家,覆盖中国、东南亚及北美市场。
资本助力下,其估值从2021年3亿元融资时的10亿元跃升至上市后的59亿美元,验证了“中国茶饮+全球供应链+文化输出”模式的可行性。
选择美股而非港股,彰显了霸王茶姬的全球化野心。
招股书显示,其2025年计划新增1000-1500家门店,重点布局欧美市场。上市前引入麦当劳中国前CFO黄鸿飞等高管,强化了供应链管理与国际化运营能力。
此外,通过“CHA”代码强化东方茶文化符号,霸王茶姬试图在资本市场构建“东方星巴克”叙事,对标星巴克中国215亿元的年销售额(2024年数据)。
02
霸王茶姬的“逆袭密码”
大单品+特许加盟+咖啡化思维
“伯牙绝弦”的超级单品策略
霸王茶姬的核心爆款“伯牙绝弦”(茉莉雪芽鲜奶茶)累计销量超6亿杯,占整体营收约30%-35%。这款产品借鉴了咖啡行业的标准化逻辑,将茶饮分为Tea latte(茶拿铁)、Teaspresso(茶浓缩)、Teapuccino(茶卡布奇诺)三大系列,降低消费者认知门槛,同时提升供应链效率。
“托管加盟”模式下的极速扩张
霸王茶姬采用“直营试点+加盟扩张”策略:
每进入一个新市场,先开直营店测试本地化运营;
成熟后开放加盟,并提供选址、培训、供应链等全托管支持。
这一模式使其门店数从2022年的1087家飙升至2024年的6440家,年均增速约83%(2023年至2024年),远超同行(蜜雪冰城同期年均增速约30%)。
“东方星巴克”的全球化叙事
不同于喜茶、奈雪强调“新潮茶饮”,霸王茶姬以“中国茶,年轻化”为品牌定位,门店设计融合戏曲、书法等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海外市场(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主打“高端中国茶”概念,单店月均GMV达51.2万元,是当地竞争对手的2-3倍。
03
新茶饮上市潮:从“内卷”到“出海”
霸王茶姬的上市,是中国新茶饮资本化的又一里程碑。此前:
蜜雪冰城(港股,市值1700亿港元):全球4.6万家店,主打极致性价比,下沉市场占比77%,通过数字化选址和乡镇加盟政策扩张。
古茗(港股,市值430亿港元):聚焦三四线城市,门店超9000家,采用区域加密策略,80%门店在二线及以下城市,40%深入乡镇。
茶百道(港股,市值120亿港元):以“鲜果茶”差异化竞争,门店超8000家,覆盖全中国,并拓展至韩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
奈雪的茶(港股,市值约20亿港元):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一股”,但近年来陷入亏损,2024年营收49.21亿元,同比下降4.7%,净亏损9.18亿元。奈雪的茶以直营为主,门店数量较少,截至2024年底仅为1798家,远低于其他品牌。
而霸王茶姬选择美股,显然瞄准了全球化布局。其招股书披露,募资的40%将用于海外扩张,计划2025年在东南亚、欧美新增1000-1500家门店。
新茶饮排队IPO:出海,下一段征程
新茶饮行业的上市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年2月,古茗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今年首个茶饮IPO,拉开了茶饮IPO潮的序幕。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品牌,由王云安与同学联手创办,如今已开出近万家茶饮店。上市两个月,古茗的市值已涨至超430亿港元。
随后,3月,蜜雪冰城也成功上市。这家从郑州一家几平米的寒流刨冰小店崛起的品牌,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出4.6万家门店。蜜雪冰城的上市认购超5258倍,认购金额超1.8万亿港元,成为新一代港股“冻资王”。目前,蜜雪冰城的总市值已翻番,超1700亿港元。
而在一年前,茶百道已在港交所IPO敲钟。这家从四川成都跑出来的茶饮独角兽,由王霄锟夫妇创办,目前已在全球开出超8000家门店。尽管挂牌上市后股价经历回调,但茶百道的最新市值仍超120亿港元。此外,奈雪的茶早在2021年便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新茶饮行业的先行者,但近年来面临亏损和门店数量少的挑战。
至此,加上刚刚上市的霸王茶姬,新茶饮江湖已诞生五家上市公司。与此同时,沪上阿姨的赴港IPO也已获得证监会备案,上市似乎越来越近;茶颜悦色也曾传来筹备香港IPO的消息。
这些品牌登上港股,站在连接世界的窗口,无一例外都立下了“全球化”的野望。正如此次赴美上市,霸王茶姬将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
据悉,霸王茶姬计划,2025年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新开1000至1500家门店。此次IPO募集资金中的一部分将用于扩大中国和海外的门店数量。
全球产业链重组,“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而IPO也成为新茶饮争夺海外市场的手段之一。大家都在期待一批来自中国的世界级公司,这注定是一场在文化、政策、制度等多维度布满考验的征途。尤其是眼前的关税风暴,也给一些消费品牌的出海前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阴影。如何渡过这场史无前例的关税“大考”,全面考验着出海品牌的韧性和应变能力。
04
全球化、健康化与数字化
重构行业格局
新茶饮出海经历三个阶段:1.0时代(珍珠奶茶)、2.0时代(芝士奶盖茶)、3.0时代(原叶茶+健康化)。
新茶饮出海呈现清晰的演进脉络:以霸王茶姬为代表的头部品牌,正通过"三位一体"战略重构出海逻辑:在巴黎打造TEA BAR文化快闪店、新加坡设立本土旗舰店、北美启动规模化门店矩阵,形成从单点试水到区域深耕的全球化版图。其创新在于构建"全链条本地化"运营体系——斯里兰卡红茶等原料实现产地直采,茶饮+文化体验的复合空间成为文化输出载体。但需应对双重挑战:跨文化菜单适配(如低糖化口味调试)与区域性合规要求(如新加坡饮料健康分级制度),考验着品牌的本地化深耕能力。
全球健康消费浪潮倒逼行业开启成分透明化竞赛。霸王茶姬前瞻性地推出"热量可视化"系统,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低GI值,并响应上海"营养选择"政策将健康标识全国化。这一变革预示三大趋势:成分公开将成为基础配置,减糖技术(如天然代糖应用)成为研发重点,植物基替代方案(燕麦奶、杏仁奶等)将重塑原料结构。健康化转型不仅是配方调整,更是通过供应链重构建立竞争壁垒——从茶园直供到冷链配送,全链路品控网络正在形成。
移动支付、智能供应链、数据中台构成数字化改造的三驾马车。霸王茶姬通过"8秒出杯"智能系统压缩服务流程,海外门店运营效率提升40%;支付宝"碰一碰"支付方案实现跨境支付无缝对接;会员大数据系统则构建用户画像,使精准营销成为可能。这种技术赋能不仅降低人力依赖(海外单店人员配置减少30%),更推动"人货场"关系重构:智能分仓预测区域需求,C2M模式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消费体验从"空间依赖"转向"场景贯通"。
新茶饮的全球化未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霸王茶姬登陆纳斯达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新茶饮行业从“内卷”走向“出海”的缩影。当国内市场竞争趋于饱和,全球化成为头部品牌共同的战略选择——蜜雪冰城深耕东南亚,古茗瞄准日韩市场,而霸王茶姬则以美股为跳板,试图在欧美市场复制“东方星巴克”的叙事。
新茶饮的终局,或许不是门店数量的竞赛,而是商业模式的全球化适配能力。从云南小店到美股上市公司,霸王茶姬的8年狂奔印证了一点:在咖啡文化主导的全球饮品市场中,中国茶饮正在用“年轻化表达+供应链效率+文化赋能”撕开一道缺口。而资本市场的认可,只是这场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