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中国连锁餐饮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霸王茶姬成功登陆美股,遇见小面提报港交所,紧随蜜雪冰城三月掀起的上市热潮,再一次点燃了市场对“连锁餐饮品牌资本化”的想象力。
这一波热潮并非偶然。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餐饮行业在疫情冲击、消费降级与资本退潮的三重夹击中,早已开始一场悄无声息却深刻的重构。
如今,市场回暖,品牌冲刺IPO,表面看是信心回归,实则是行业在“内卷化”极限下,寻找生存逻辑的集体答卷。
01
客单价的背后
是商业模型的生死博弈
2025年1月,老乡鸡以“27.6元客单价”第四次冲击港股,引发业内震动。这个曾靠“20元套餐”征服近2亿人次的快餐巨头,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换取翻台率的提升。
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老乡鸡直营与加盟门店客单价下降超7%,虽翻台率提高至4.8次/天,但原材料成本上升至39.8%,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更关键的是,其92%的家族控股结构,也暴露出决策集中的治理风险。
这场由老乡鸡引爆的“价格焦虑”,实际上揭示了正餐赛道的底层矛盾:在利润率日益紧缩的背景下,连锁品牌该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利润优化”?
答案并不唯一。
02
不同路径的突围
从“重资产”到“轻模式”
面对同样的增长焦虑,小菜园给出另一种解法。
其300㎡标准化门店+60元客单价+38.5%外卖占比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实现了新店89%首月盈亏平衡率,更依靠“中央厨房+区域仓+城市配送”的轻资产链路,压低了损耗与运营成本,供应链效率领先行业。
而遇见小面则以川渝风味面馆这一细分赛道为切口,采用低价策略提升翻台率,数字化系统提升人效,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4.2%,尽管利润率仅为5.6%,但高成长性让其IPO之路具备想象空间。
三种模式,三种逻辑,印证了一点:连锁餐饮的突围,从不是“人有我有”的复制游戏,而是精算每一个成本与坪效的理性战争。
03
供应链革命
隐形护城河的较量
进入2025年,“供应链效率”几乎成为连锁餐饮能否穿越周期的决定性因素。
老乡鸡十亿重投肥东食品工业园,力求掌握从养殖到配送的全链条,虽然单店成本比同行高12%,却成功撬动了35%的团餐业务增速;小菜园则用70%外包+中央厨房体系,压低食材成本至行业最低;而遇见小面与绿茶依赖第三方短期降本,长远来看却可能因品控与成本反弹遭遇天花板。
换句话说:供应链,是决定IPO“耐力”的隐形杠杆。
04
翻台神话不再
性价比才是刚需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95后成为主力消费者,餐饮的消费心智也发生根本性转变。
绿茶餐厅的坎坷IPO历程是一面镜子——从14次/天翻台神话,到如今不足3次,客单价跌至57元,“网红红利”褪去后,唯有“性价比”才是复购的密码。
数据显示,2023年大众餐饮(50-100元客单价)占比55.2%,成为最大细分市场。而萨莉亚、米村拌饭等30元档品牌,则凭借标准化+平价策略,取得超40%的门店增长。
便宜好吃,是刚需;环境体验,是锦上添花。
05
资本考卷
从上市到“长期主义”
资本的目光,最终回归理性。
2025年小菜园上市估值达百亿港元,老乡鸡或将市值冲击150亿,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食品安全、治理透明度、数字化能力、扩张可持续性,将成为决定品牌能否在港股存活的四大试金石。尤其是老乡鸡的“家族一言堂”、小菜园的“健康证风波”、绿茶的“铝残留危机”,都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更值得深思的是,华莱士10元套餐覆盖下沉市场1200家新店的逆袭,正提醒头部玩家:越是市场下沉,越要对“价值回归”保持敬畏。
结语:餐饮IPO的终局,是回归“吃饭的本质”
三年风云变幻,从快餐到正餐、从重资产到轻模式,从翻台神话到性价比之战,中国连锁餐饮的IPO浪潮,正在逼迫品牌回归常识:“把饭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2025年,资本回归正常、逻辑趋于清晰。能够穿越周期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更会“算账”。
当市场迈向10万亿,真正的王者,将是那些既能打通供应链,又能玩转数字化,还能把握消费者心智的品牌。
毕竟,在这个“连卖早餐都要算坪效”的时代,资本只会选择最会“算账”的餐饮企业。